住在纽约曼哈顿富人区的居民,难免会注意到一位与众不同的东方女子。她每天披散着杂乱的短发,身穿破旧不堪的衣物,双手提着好几个袋子,在高档餐厅门口来回穿梭。可她并不是去这些餐厅用餐,而是在门口的垃圾桶里迅速翻找还能吃的食物。
这名女子毫不在意路人投来的疑惑甚至轻蔑的目光,任凭他们把她当成流浪汉,她依旧无所畏惧。这个“厚脸皮”捡垃圾的女人名叫Kate Hashimoto,是一位美籍日裔。
然而,当人们得知她并非流浪者,而是一位资深注册会计师,工作稳定且收入丰厚时,都为之震惊。除了有着捡垃圾吃饭的奇特习惯外,学历高的Kate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少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比如她坚持二十年不买内衣,重复使用擦手纸巾等极致节俭的做法。
正是这些极端的节省行为,使她最终在纽约买下一套房产!
“这件衣服能便宜点吗?五美元卖给我行不行?” Kate问道。
展开剩余92%“小姐,这件衬衫已经很便宜了,十美元,我们不能再降价了。” 店员回答。
Kate转头看向另一件标价25美元的衣服,那价格更让她望而却步。她本以为这家公益性质的商店里的物品都会便宜,没想到价格并不算低。
事实上,这家慈善店专卖二手物品,筹款支持艾滋病患者,价格相对合理。最终,Kate没买成衣服,她收起散落在柜台上的硬币,说:“好吧,我去别处看看。”随后,她去了另一家可用闲置物免费换取物品的店,换得一件皱巴巴的衬衫。
“这衬衫看上去又大又老气,你真的喜欢吗?”随行的摄制组成员好奇地问。
Kate毫不尴尬,笑着回答:“我很满意,毕竟这件衣服我一分钱没花。”
这位说话直率的女子正是Kate Hashimoto,她随行的是美国TLC频道的节目《超级吝啬鬼》的摄制团队。该节目专门记录社会上各种极端节省的人物,即便节目组见多识广,也被Kate的节省方式深深震撼。
与她坚决不去大型商场购物,只买二手衣物相比,Kate在其他方面的节俭行为更令人费解。了解她的过往经历后,或许我们能稍稍理解她的这些行为。
Kate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她从小在一个不被母亲喜爱的环境中长大,被视为负担。母亲时常骂她“丑女”、“蠢猪”,这些话语给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因此,Kate内心暗下决心:“我要好好学习,逃离这个让人害怕的家!”
不幸的家庭背景促使她不断努力,终于考上美国大学。相比在日本的生活,她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更多的自由与快乐。大学毕业后,Kate选择留在纽约,凭借聪慧和学历,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尽管生活逐渐稳定,童年阴影依旧挥之不去,金钱成为她唯一的安全感来源。这也解释了她为何极度看重钱财,甚至愿意降低生活品质来积攒财富。
然而,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Kate也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她成为众多被裁员者之一,技能再高也无法避免失业。
失业后的Kate焦虑万分,面对纽约高昂的生活成本,她深知没有收入意味着生存压力陡增。于是,她开始寻找各种节省开支的方法,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她严格控制每月开销,仅拿出约200美元用作生活消费和税费。这个数字看似惊人地低,但她却做到了井井有条,甚至还能节省得更多。
比如,出门时除了必要的地铁费用,她几乎不带现金,有时索性步行代替交通。遇到免费的东西,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带回家。
更奇特的是,她会把公厕用过的擦手纸带回家,经过阳光晒干后再次使用。在她看来,这些纸巾不过是沾湿了,完全可以重复利用。靠此方法,她节省了不少卫生纸开支。
在节水方面,Kate也有自己的“秘诀”:她会在马桶水箱里放置一小瓶水,用来冲洗小便。大便后则用肥皂清洗,再冲水。洗手用的旧纸巾也是反复晾干循环使用。
那么,在吃方面,她又是怎样省钱的呢? Kate会到餐厅门口捡拾剩余餐品或未开封的丢弃食品充饥。
虽然这种生活降低了她的生活质量,却帮她度过了失业的难关。即使后来她找回了注册会计师的好工作,过上舒适生活,也始终没改掉这些过分节俭的习惯。
“你永远不知道何时会失业,所以我一直保持着随时没钱的心态生活,我觉得这样挺好的。”Kate说,言语间透露出深深的不安全感。充足的积蓄成了她填补内心空虚的唯一依靠。
因此,200美元的月生活预算计划依然被她严格执行。
靠着这种节俭,Kate于2010年在纽约买下了一套房,九个月内便还清了全部贷款。对她来说,拥有房子意味着省下了不菲的房租。
即便如此,Kate依然保持着极端节省的生活方式,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每天捡食物的频率不断增加,她还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生存秘籍”:装扮成邋遢的流浪汉,这样餐厅保安不会驱赶她,餐厅经理甚至会因同情而分给她一些剩余食物。
此外,一些高级餐厅后厨只因个别蔬菜坏掉便丢弃整箱食材,Kate能从中捡到不少宝贝,比如未拆封的免煮意大利面或新鲜沙拉。
这些她全都带回家,认为比过期食品好太多。
摄制组曾到访她家,看到衣柜里全是破烂衣服,几乎没有一件崭新的。
摄影师感叹之余,Kate还特地展示自己穿的袜子,那些本是棉袜的东西早已被磨得半透明,显然已经用了很多年。
“我现在穿的家居短裤已经超过十年了,当时花了15美元买的。”Kate拉了拉松垮的裤子,节目组发现裤子上别着夹子,才明白这是为了防止裤子掉落。
至于内衣裤,她已二十年未买新的,坚持穿旧的。
“旧的更合身,也更舒服。”Kate毫不在意周围难以置信的目光。
她在“衣食”上的节俭已成习惯,那么“住行”和人际交往方面呢?同样极端,甚至更甚。
如果你像摄制组一样访问她,会发现她家里没有豪华家具,所见之处全是简单旧物。
客厅的沙发是她大学时捡来的,已有十年历史;睡觉的床不过是几块叠放的瑜伽垫,上面铺了床单便成了床。
一把看似不错的折叠椅,是她从街边垃圾桶里翻出来的,幸运地在垃圾车来之前被她带回家。
“洗干净不就挺好用,还很结实。”Kate坐上去,满意地说。
摄制组好奇地问:“那你平时怎么做饭呢?这里好像没什么厨房设备。”
Kate回答说,她大部分时间捡垃圾吃,很少做饭。因为一旦开煤气,燃气公司就会收取每月17美元的最低费,这对她来说不划算,所以她直接关闭了煤气。
闲置的煤气灶上堆满了书籍和杂志,当做桌子用。
只有不得已做饭时,Kate会使用曾免费换来的电磁炉,既省事又省钱。
谈起领取免费赠品,她眼睛发亮,向摄制组介绍自己的“薅羊毛”技巧:密切关注相关网站,一有免费试用品便注册领取;出门时留意店铺活动,现场收集各种小样。
靠这些方法,她已经积攒了满满一箱的牙刷、牙膏、除臭剂和洗衣粉。
“这洗衣粉配合我洗澡时用的水洗衣服特别好用!”Kate示范道:先将洗衣粉洒在衣物上,再把衣物放进浴缸里,让淋浴的水冲洗衣服,最后揉搓几下就干净了。
她不买烘干机,全靠自然阳光晾晒,这也是她能省下不少水费的原因。
节目播出后,Kate很快成了邻里的“名人”,甚至有大学同学特意前来探访,想见识节目里描述的她的生活是否真实。
同学们无一例外地证实了节俭的事实。
每当他们踏入Kate家门,首先闻到一股难以形容的异味。
同学曾提议开空调通风驱味,但Kate坚持说:“开窗通风就行了。”对她来说,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她节省的原则。
更夸张的是,Kate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朋友也是同样无情,完全发挥了“吝啬鬼”的本色。
有一次朋友Matt好奇她的生活,来访时Kate热情接待,准备了“美味”的厨余餐品款待。
她没有破例采购新鲜食材,而是端上了从垃圾桶捡来的鸡肉沙拉。
看到那盘难以辨认的菜肴,Matt瞬间失去食欲,甚至怀疑那是恶心的呕吐物。
Kate自顾自地介绍“垃圾堆也能翻出美食”,丝毫没察觉朋友的反感,最终Matt忍受不住胃部不适,找借口悄悄离开,再未造访。
有人可能会问:“Kate这么抠门,肯定不会去外面吃饭吧?”答案并非绝对,她接受别人请客,但绝不会自己掏钱吃饭。
这种“有来无回”的交际方式,多少影响了她的人缘。
不过,Kate坚守“不靠男人养活自己”的原则,表现出她作为独立女性的自尊与决心。
古人常说节俭是美德,但过度节俭真的好吗?我们只知道过犹不及,可能会大幅降低生活质量。
但如果一个人从未以追求生活品质为目标,反而乐在其中呢?我们无从判断,毕竟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尽管Kate的种种抠门行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但那毕竟是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也未曾伤害他人,所以我们不应轻易评判。
Kate同样具备励志的一面,她靠积攒的钱买下了纽约房产,实现了“自力更生”,这点令人敬佩。
发布于:天津市贝格富配资-配资软件app-股票杠杆公司-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