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新民大街的岁月深处,地质宫如一座静默的诗碑,镌刻着地质科学的传奇与荣光;更如一座精神的灯塔,照耀着万千学子逐梦的脚步。
这座建筑,那段历史,都离不开一个名字——李四光。
半个多世纪前,李四光以卓识远见与坚定信念,亲手推动了东北地质专科学校(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创立。虽然并未在此长久停留,然而他的信仰和情怀却已经深深地植入这片土地。
求学:三次改专业只为救国
在李四光的求学生涯中,曾连续三次转换专业,学地质,是他最终的决定。
当年,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想,寻找科技救国之路。这也注定了他和长春的不解之缘。
18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甲午海战,中国惨败的噩耗如重锤,敲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那时,他便暗下决心:长大要学造船,为国家造出坚船利炮!
展开剩余86%15岁,李四光东渡日本学习造船。在那里他发现,没有铁炼出钢,造船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当时中国连个像样的铁矿都没有。于是,在后来去英国留学时,他毅然选择了采矿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他又意识到,采矿得先了解地质构造和矿田分布,而地质考察在国内几乎也是空白。为此,一年后,他再次改弦易辙,投身地质学,并将此作为他终身的职业追求。
回国:冲破阻碍只为“回家”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前往英国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后因种种原因暂留英国。1949年年初,一份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的信件辗转来到他的手中,信里周恩来总理邀请他早日回国。
收到信件的李四光心潮澎湃,立即着手办理回国手续。身边朋友劝他:“国外条件好,何必回去受苦?”他却坚定地说:“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我所学的全部知识奉献给我的祖国。现在,我的祖国和人民还在贫困中挣扎,我应当回去,用我所学到的本领去改变祖国的面貌。”
经过近六个月辗转跋涉,1950年4月,李四光终于踏上新中国的土地。
担当:临危受命只为新中国地质事业
李四光回国之际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亟需地质工作者发现、开发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然而,全国的地质工作者还不到300人。
关键时刻,李四光临危受命,毅然接受了重组全国地质机构的任务,1952年他被任命为地质部第一任部长。
在组建领导机构、地质科学研究所和矿产勘探队伍的同时,李四光还着手推动开办地质学校,为国家培养地质科研调查人才。其中,就包括东北地质专科学校。
1952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正式成立,李四光担任首任校长。在学校筹备期间,他仿佛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数次往返于北京和长春,亲自参与筹建工作,从教学楼的选址到实验室的布局,从师资队伍的组建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每一个细节他都精心考量。
在当时,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培养高级地质人才的专门性地质学校。这所学校的创立为中国地质勘查和地质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壮大了我国地质科研的实力,更为今天吉林大学地质学部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围:坚持不懈只为打出“中国油”
在20世纪初,国内外的地质学家大多对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抱着悲观的看法,对于“中国贫油论”,李四光始终持反对的态度。他以地质力学为武器,提出了颠覆性的“陆相生油”理论。这个理论如同惊雷,震碎了“中国贫油”的枷锁,但也有人嘲笑他,“在陆相地层找油,好比在石头里挤牛奶。”
为验证自己的理论,李四光带领团队踏遍华北平原。1954年冬,零下二十度的荒原上,他跪在结冰的土地上,用地质锤敲开岩层,双手冻得发紫。当显微镜下出现大量微体化石时,他眼中泛起泪光:“这些藻类化石就是陆相沉积生油的铁证!”就是这份坚持,为中国石油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石。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更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提供了可能。
1959年9月26日,当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的那一刻,69岁的李四光像个孩子般振臂高呼,而他因长期野外考察留下的腿疾,此刻正隐隐作痛。
育人:身先士卒只为培育地质人才
几十年来,从柴达木盆地到华北平原,从渤海之滨到江汉平原,李四光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大河。
李四光深知,地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仅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
原长春地质学院毕业生黄汉纯回忆起李四光校长带领他们在野外作业的情景,至今仍热泪盈眶。当时,为了勘查柴达木盆地是否有油气存在,已近70岁高龄的李四光亲自带队。严寒缺氧的环境,漫天黄沙的侵袭,对于年轻的学生们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更何况是一位老人。然而,李四光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在一次艰难的攀爬中,望着前方的终点,筋疲力尽的黄汉纯犹豫着要不要放弃,走在她身旁的李四光发现了她的状态,亲切地对她说:“你这个女孩子不简单,是一只‘跑不死的爬山虎’!”听到李四光鼓励的话语,黄汉纯重新振作起来,咬着牙坚持走到了终点。
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这句话,黄汉纯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勉励和期望。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生的鼓励,更是李四光作为老一代地质学家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像“爬山虎”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地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丰碑:传承和发扬是最好的纪念
2009年,吉林大学地学部成立了“李四光实验班”。这不仅仅是对李四光先生的纪念,更是对他严谨治学、矢志报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一座灰白色雅致的四层教学楼——李四光楼的大厅里,李四光的半身塑像庄严地摆放着。每年的清明节、校庆,学生们都会带着鲜花,在塑像前深深地鞠躬致敬,祭扫追思。
2010年,为培养新时代地质人才,弘扬李四光精神,发展我国地质事业,发现并鼓励爱国敬业、基础扎实、奋发学习、创新实践的优秀学生,表彰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潜心育人、钻研学术的优秀青年教师,由原长春地质学院北京校友会发起,经李四光外孙女授权,在吉林大学设立了“李四光地学奖学金”,以及“李四光地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并将富德奖学金并入其中。10多年来,百余位奋发有为的师生获此荣誉,这是对他们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李四光科研精神的最好纪念和传承。
从求学到回国,从投身新中国地质事业到培育地质人才,李四光走过的每一步看似都只是一次普通的人生选择。然而,回望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所有的选择都被四个字引领着——“国家需要”。
他以“国家需要”为火种,点燃了生命的全部热忱;他以“国家需要”为信仰,用一生的抉择和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何为“大我”的境界,何为“家国”的担当,为后来人树立起一座伟大科学家精神的丰碑。
当下,科技的浪潮奔涌向前,时代的考题不断更新,我们究竟该如何作答?
李四光用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国家需要”,它永远是那把最闪亮的标尺,丈量着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荣光。
来源:彩练新闻
发布于:北京市贝格富配资-配资软件app-股票杠杆公司-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