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卯时,天光将至。
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外,雅尔乃孜沟台地上的交河故城静谧、空旷。吐鲁番市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长(副馆长)邓永红沿着中央大道缓步而上,生土筑的城墙、建筑群残垣在天光中渐次明亮。她正准备一场重要讲解,特意选择在这一刻进入城中。
行至东门戍城之地,她想到吐鲁番博物馆内一封唐代戍边将士的家书。在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早期就设于交河。家书中写道:“右(又)被节度使简充行,限开元七年五月一日发向北庭征役。”意即:北庭战事吃紧,受安西节度使的征役,限将士在五月一日前往北庭执行任务。
将士思乡心切,但自古忠孝难两全。
交河故城东门,万籁俱寂又似人声鼎沸。邓永红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感受:仿佛一转身就能遇到中原的戍边将士以及西域各族讨价还价的商贾。“如果我生活在交河故城……”她有了讲解思路,“讲一讲想家的‘都护府’将士守护丝路交流的安宁、西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以及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系所在。”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彼时,邓永红负责讲解。
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外,雅尔乃孜沟台地上的交河故城静谧、空旷
怎样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距离人心更近?
“吐鲁番博物馆好比一个窗口,馆藏链接着吐鲁番所有文化遗产。”邓永红说,博物馆要展示的不仅有古人智慧、器物之美,更要以物见人。在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中增加力量、提升话语权。
近日,吐鲁番市高昌区艾丁湖镇庄子小学的维吾尔族小学生来到博物馆,围在阿斯塔那出土的“共命鸟刺绣”前,贴着展柜玻璃,看得仔细。
“共命鸟的图案蕴含深刻的哲理,人们个体与整体是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关系。”吐鲁番博物馆维吾尔族讲解员热孜万古丽·依拉音告诉他们,“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同生死、共命运的象征,寓意我们要珍惜民族团结。”
红底鸟笼卷草纹刺绣,即“共命鸟”
文书“镇馆”
吐鲁番博物馆家底丰厚,其中文书尤为“镇馆”。
馆藏文物2万余件(套),所处时代从石器时代横跨明清,包含石、陶、木、金属器、钱币、毛麻丝织品、食物等35个种类。展柜陈列紧凑。即便如此,博物馆对外展陈的文物不到20%,遑论卷帙浩繁的纸质文书。邓永红说,现在的文书厅因面积受限,只展出70多件,值得进入展柜的文书至少有两百件。
“随着吐鲁番考古工作推进,库房里的文物会越来越多,博物馆馆藏会更丰富。”吐鲁番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陈麒文解释。
吐鲁番出土的文书,好比史书的注脚。文书中有人名、有细节、有数据,历史变得温润,史事有了实证。
比如《洪奕家书》,戍边将士温情脉脉地报平安,“随身衣勿(物),并得充身用足,亦不乏少”(来到西州两年,随身衣物用品还算充足);也有无法消解的遗憾与乡愁,“比不奉诲,夙夜惶悚”。但这封家书也是唐朝开元时期,戍边将士的情况写实,是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实施行政管辖与治理的实证。
又比如《唐西州交河县名籍》,其中记录汉人、粟特人混居情况,铁匠、商人等职业被标注。这是唐代边疆“胡汉一体”管理制度的实证,多民族社会结构跃然纸上。
“史书记载唐朝施行过均田制、户籍制、租庸调制,但这些制度到底指什么?在文书中就能看到具体的户籍、农民向国家缴纳的布匹等记录,包罗万象。”邓永红说,这些文书包含18种不同文字、25种不同语言,体现吐鲁番自古以来即为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交融之地。
目前,吐鲁番博物馆二期改扩建项目正在进行中。文书厅陈列大纲是邓永红案头的重点工作,“除了确定《洪奕家书》、卜天寿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以及汉文抄写的、3米长的佛经长卷《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等‘明星’文书展品外,文书厅未来的展陈思路或将更具系统性。”
陈麒文参与了陈列大纲撰写。他举例,有关丝绸之路人员往来的文书就会归入交通主题系列,以驿站为线索集纳。
文书将有更厚重的表达。
文物的内在生命力需要被激活,布展、数字化、修复等都是方式。不过在邓永红眼里,博物馆解说同样重要。文物是“作品”,而非“标本”。每一件器物背后都有一双富有创造力的手,有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活生生的人。从事二十多年解说、研究文物、文化遗迹多年,她认为讲解的高境界应是将文物、历史,融入自己的理解,同参观者娓娓道来。
邓永红下过苦功夫。她能背诵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有关吐鲁番学术研究著作的部分段落,新中国第一代新疆考古人王炳华先生的著作也烂熟于心:“讲解是链接文物和参观者的桥梁。讲得深入浅出,文物才能走进人心、才会继续‘生长’。”
热孜万古丽·依拉音师承邓永红。她被同行称为讲解语态最像馆长的讲解员。邓永红曾赠她一套《吐鲁番文库》,共有十本。热孜万古丽读完,原本有些晦涩的讲解词,慢慢理顺了。
吐鲁番市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长(副馆长)邓永红
文物“说话”
吐鲁番博物馆有一“网红”文物——卜天寿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又被称为“唐代小学生作业”。这是出自阿斯塔那363号唐墓的作业卷轴,长达5米多、共178行、每行20字左右。十二岁的唐代西州学生卜天寿在作业末尾即兴发挥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大意是“作业写完了,老师求放过,明天放假,早点放我走”。这首《写书今日了》妙趣横生、走红网络。
这件文物被转化为颇受欢迎的研学产品。吐鲁番的小学生们到博物馆研学,可拿起毛笔写一写打油诗,跟卜天寿比试谁的字好。博物馆在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开斯克尔学校做活动时,“打油诗”激发了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文物的兴趣——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争着诵读。
卜天寿抄《论语·郑氏注》,又被称为“唐代小学生作业”
在边疆民族地区,走进人心有更深远的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邓永红认为,博物馆应成为吐鲁番地区的文化引领。
于是,更多博物馆文物、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走进少数民族同胞居住的村落、社区。
有一次,博物馆进入吐鲁番远郊的村庄鼓励村民们体验写毛笔字。村里的维吾尔族老人第一次用毛笔写字,有的甚至第一次写汉字。他们几乎是一笔一笔慢慢地画出“我是中国人”五个字。还有一次,博物馆将北京天安门的拼图模型带到村落,有维吾尔族老人带着孙子一起来拼图。老人的手粗糙,祖孙俩一边看图一边拼,用了一个多小时。邓永红将拼好的模型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这些体验、文化活动配送,是吐鲁番博物馆的项目“流动博物馆”中的内容。博物馆深入边远农村、社区学校等传播传统文化、讲述文物故事与历史,目前已在全疆盛行。
至今,吐鲁番博物馆已进行四百多场次活动。邓永红说:“无论研学还是流动博物馆,其作用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少数民族同胞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高昌区的艾丁湖镇庄子小学是一所维吾尔族学校,与博物馆联系紧密。学校副校长何亭亭告诉记者:“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文化活动配送到学校的方式,他们开始主动地了解吐鲁番以及新疆的历史。比如我们有一名六年级学生买明提,他甚至能够回答博物馆馆长提的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博物馆也去了好几次。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更加自律、表现越来越出色。”
眼下,邓永红正琢磨是否要再复原几套古代服饰。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特殊,当地出土服饰的保存状况远胜于世界其他地区。吐鲁番博物馆曾复原过2500年前洋海古墓出土的姑师人服饰、1400年前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服饰、9至12世纪的回鹘高昌供养人服饰,颇受市民喜爱。“服饰是软文化,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市民尤其少数民族乡亲穿一穿、感受一番,再听我们讲新疆的历史、新疆民族发展史和新疆宗教演变史,就更能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邓永红说。
游客在吐鲁番博物馆参观
丝路“回声”
热孜万古丽曾是吐鲁番葡萄沟景区的讲解员,因为家庭负担重,彼时她每天都想着怎么多赚点钱。
2014年,吐鲁番博物馆向社会招聘讲解员,她被选中。邓永红对遴选讲解员的要求高,普通话不标准就不让给游客讲解。于是,热孜万古丽一个字一个字标注拼音,水平突飞猛进。“进博物馆后,我的专注力渐渐不在怎么挣钱上,而是开始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她说,讲解员不只是一份工作,她热爱吐鲁番的历史、文化,她想讲好吐鲁番的故事。
最近,热孜万古丽拿到了在职大学文凭。
吐鲁番博物馆维吾尔族讲解员热孜万古丽·依拉音向游客讲解伏羲女娲绢画
吐鲁番博物馆是一个窗口。浩瀚如烟的文物对应着吐鲁番地区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址。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同胞正主动参与到吐鲁番的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
交河故城的文物保护员古丽拜克热·买明已是家中自祖父、父亲之后的第三代文保员。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的童年记忆里,交河故城曾是一个大且好玩的地方。古丽拜克热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进入交河故城开展挖掘、保护工作。她的母亲负责给考古工作者送饭。古丽拜克热看到工作人员手中各式各样新奇的设备、专业的工作服,对考古、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古丽拜克热求学时,不少村民思想落后,对女孩上学持有偏见。父亲买明·热合曼反驳这些村民:“女孩不仅要读书,而且读得越多越好。以后在交河故城工作,要有知识、有文化。”在交河故城做文保员,买明·热合曼见识了国内外的游客,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世界之大,更加坚定孩子们要多读书、多了解自己的家乡,多走出去看看。
她一直读到研究生。村民们受古丽拜克热一家影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学接受教育。“对交河故城不只有城池本体以及崖体的抢救性保护。交河故城早在十年前就安装了环境监测预警平台,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看到遗址每时每刻的状态,抢救预防并重。而我也专注于研究交河故城与周边村落的关系,这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丽拜克热说,人文关乎传承。未来的保护工作,需要更多见过世界之大的年轻人参与。
艾孜哈尔·艾合拜尔曾在博物馆当过讲解员,如今是交河故城商旅投工作人员,负责“夜游交河”项目实景演出的演职工作。通常,艾孜哈尔会提前10分钟赶到大佛寺广场,换上僧侣服饰。晚上10点,他在长笛、少数民族乐器热瓦普、萨塔尔的乐声中出场;双手合十、怀抱经卷,浅吟轻诵。此刻,时间不再是线性的。
他曾遇到过一名外国女游客,演出结束后,她注视着佛龛上用数字投影投出的佛像,久久不愿离去,似乎在同历史对望。末了,她很诚挚地同艾孜哈尔道谢。那一刻,艾孜哈尔感觉交河故城走进了人们心里。“今年,项目会在灯光效果和数字投影上继续发力,在不影响遗址保护的基础上,把演出做得更沉浸。”他说。
艾孜哈尔·艾合拜尔在“夜游交河”项目中饰演僧侣
从交河故城南门遗址向前走不多时,就会看到一小片绿洲。这是一种蔓生植物,叫刺山柑,俗称“野西瓜”。白天,古丽拜克热研究野西瓜、骆驼草等植物对交河故城本体的影响。入夜,艾孜哈尔会向游客热情地介绍:“这是一种中医药材,具有祛风止痛、除湿散寒等作用。”
丝路回声悠扬。他们属于交河故城白天的厚重悠远、入夜的一眼千年;他们都属于“丝路明珠”吐鲁番。

贝格富配资-配资软件app-股票杠杆公司-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